螞蝗防制:從認識到處理一次搞懂
我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呢?因為最近常聽到朋友抱怨在山區活動時被螞蝗「突襲」,甚至有人因為處理不當導致傷口感染。螞蝗雖小,但咬人後的影響可不小!今天就用最生活化的方式,帶大家從認識螞蝗到實戰處理,一次搞懂這個山林中的「吸血小魔王」。
目錄
螞蝗介紹:山林中的「吸血小魔王」
螞蝗的生存環境
螞蝗是環節動物門蛭綱的統稱,分為水蛭和旱蛭兩大類。水蛭終生生活在淡水環境中,如池塘、稻田;旱蛭則專攻陸地,常出沒於山區草地、竹林或低濕度溼地。台灣的南投、花蓮、嘉義等山區是旱蛭的「重災區」,雨後或清晨的草地尤其要小心!
螞蝗的吸血機制
螞蝗的頭部有一個「Y」形肉顎,顎上佈滿細小齒列。當它吸附在宿主皮膚時,會先用肉顎切開皮膚,再注入含有抗凝血劑的唾液,防止血液凝固。這就是為什麼被咬後傷口會持續流血,甚至抓癢後會引發繼發性感染。
螞蝗的活動時間
旱蛭最愛在雨後或清晨活動,中午高溫時會躲進陰涼處。如果計劃去山區活動,建議穿長袖長褲並用膠帶封住褲管,減少暴露面積。

螞蝗的寄生風險
雖然螞蝗通常只會吸附在皮膚表面吸血,但極少數情況下可能因拉扯不當導致吸盤殘留,或因傷口過深引發細菌感染。若發現傷口紅腫、發熱,需立即就醫!
螞蝗的醫學價值
有趣的是,螞蝗的唾液中含有「蛭素」,這種抗凝血劑在現代醫學中被用於治療血栓。不過,這絕不意味著可以主動讓螞蝗吸血!
螞蝗種類:認清敵人才能有效防範
台灣常見螞蝗種類
台灣山區的螞蝗種類以日本山螞蝗、天目山螞蝗和海南山螞蝗為主。
- 日本山螞蝗體長約2.5-3.6公分,體色黃褐帶綠色背縱紋;
- 天目山螞蝗則偏紅褐色,常出沒於中高海拔竹林。

旱蛭與水蛭的外形差異
旱蛭體型較小(2-3公分),身體從後向前逐漸變細,後吸盤較大;水蛭則呈圓柱形,體長可達10公分,前後粗細一致。若在水中發現長條形生物吸附,那很可能是水蛭!
旱蛭的寄生部位偏好
旱蛭最愛攻擊人體的腳踝、小腿和頸部,這些部位皮膚較薄且容易暴露。登山時若發現皮膚有異樣刺痛感,需立即檢查!

旱蛭的繁殖高峰期
台灣旱蛭的繁殖季節為5-10月,其中6-8月數量最多。此時期去山區活動,務必穿著密合的鞋襪,並檢查衣物是否有小生物吸附。
螞蝗的卵囊特徵
旱蛭的卵囊呈圓形,外層為蜂巢狀結構,內含數十顆卵。若在山區發現類似結構,需遠離並通知當地衛生單位!
螞蝗咬傷:處理不當後果嚴重
螞蝗咬傷的即時反應
被咬後通常無痛感,但傷口會持續流血1-2小時。若拉扯不當,可能導致吸盤殘留或傷口加深,引發紅腫、疼痛甚至化膿。
螞蝗咬傷的繼發性感染
若傷口未及時消毒,可能感染鏈球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,引發蜂窩性組織炎。曾有案例因未處理傷口,導致整條腿腫脹需住院治療!

特殊部位的咬傷處理
若螞蝗咬到眼周或鼻腔,需立即用生理食鹽水沖洗並就醫。曾有案例因鼻腔內螞蝗未及時取出,引發嚴重感染導致失明!
兒童與老人的咬傷風險
兒童和老人的免疫系統較弱,被咬後更易感染。若發現孩子被咬,需密切觀察傷口變化,並按醫囑使用抗生素軟膏。

螞蝗咬傷的預防性用藥
若傷口面積較大,可按醫囑口服頭孢克肟分散片或阿莫西林膠囊,預防細菌感染。但切勿自行用藥,需先諮詢醫師!
螞蝗上身處理方法:實戰技巧大公開
螞蝗上身處理方法:機械移除法
用鑷子或指甲從螞蝗後端向前輕輕拉扯,避免強行拔除。若無工具,可用指甲輕壓螞蝗身體,使其吸盤鬆動後再移除。
螞蝗上身處理方法:鹽水刺激法
若手邊有鹽,可直接撒在螞蝗身上,鹽分會使其體液滲出而脫落。此方法適用於螞蝗剛吸附時,若已吸血則效果減弱。

螞蝗上身處理方法:酒精或風油精
用棉簽蘸取酒精或風油精,塗抹在螞蝗吸盤周邊,刺激其脫落。但需注意酒精可能引起皮膚刺痛,敏感肌膚慎用!
螞蝗上身處理方法:局部冷敷法
移除螞蝗後,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傷口處,每次10-15分鐘。冷敷可收縮血管,減輕紅腫和疼痛感。
傷口消毒與護理
用生理食鹽水沖洗傷口後,塗抹碘伏或雙氧水消毒。若傷口較深,需按醫囑使用抗生素軟膏,並用無菌紗布包紮。
水蛭與旱蛭的區別:認清敵人才能有效防範
生活環境差異
水蛭終生生活在淡水環境中,如池塘、稻田;旱蛭則專攻陸地,常出沒於山區草地、竹林或低溼度溼地。若在水中發現長條形生物吸附,那很可能是水蛭!
外形特徵對比
旱蛭體型較小(2-3公分),身體從後向前逐漸變細,後吸盤較大;水蛭則呈圓柱形,體長可達10公分,前後粗細一致。水蛭在水中呈波浪形遊動,旱蛭則以「尺蠖式運動」爬行。

吸血方式差異
旱蛭用「Y」形肉顎切開皮膚吸血,傷口較小但可能感染;水蛭則用口器直接吸附,傷口較大但通常不深入組織。若發現傷口呈「Y」字形,那很可能是旱蛭所為!
活動時間差異
旱蛭最愛在雨後或清晨活動,中午高溫時會躲進陰涼處;水蛭則全天候活動,但高溫時會沉入水底。若計劃去山區活動,建議穿長袖長褲並用膠帶封住褲管,減少暴露面積。

醫學價值差異
旱蛭唾液中的蛭素被用於抗凝血治療,水蛭則無此醫學用途。但這絕不意味著可以主動讓螞蝗吸血!
全球12种【血蛭】图鉴:从医蛭到血蛭的吸血机制对比——血蛭全攻略
關於螞蝗的常見問題
問題一:山螞蝗是什麼?
山螞蝗是旱蛭的一種,主要生活在山區草地或竹林中,體長約2-3公分,體色黃褐帶綠色背縱紋。它會用「Y」形肉顎切開皮膚吸血,傷口可能感染細菌!
問題二:螞蝗怎麼殺?
若發現螞蝗卵囊,可用火燒或鹽水浸泡處理。但活體螞蝗不建議直接殺死,應用鑷子或鹽水使其脫落,避免強行拉扯導致傷口加深!
問題三:螞蝗怎麼弄下來?
最安全的方法是用鑷子從後端向前輕輕拉扯,或用鹽水、酒精刺激其脫落。若螞蝗已深入組織,需立即就醫處理!
防範勝於治療
螞蝗雖小,但處理不當可能引發嚴重後果!下次去山區活動時,記得穿長袖長褲、用膠帶封住褲管,並隨身攜帶鹽包或小鑷子。若不幸被咬,按本文方法處理即可。希望這篇攻略能幫到大家,我們下次見!
Leave a Reply